elementname
NEXT
PREV

當前位置: 首頁 - 醫療服務 - 中西醫特色治療 - 正文

中西醫特色治療

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

文章作者:admin 時間:2023-10-08 點擊數:

一、什么是慢性心力衰竭?

中醫認為:慢性心衰是以心悸、氣喘、肢體水腫為主癥的一種病證,多繼發于胸痹心痛、心悸、心痹等疾病,心衰的病機在于心之氣血陰陽虛衰,臟腑功能失調,心失所養,心血不運,血脈瘀阻。病位在心,與肺脾腎密切相關,病性總屬本虛標實,本虛為氣血陰陽虧虛,標實為瘀血、痰濁、水飲、氣滯等。

西醫認為:診斷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:

(1)主要條件:①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或端坐呼吸;②頸靜脈怒張;③肺部羅音;④心臟擴大;⑤急性肺水腫;⑥第三心音奔馬律;⑦靜脈壓增高>1.57kpa(16cmH2O);⑧循環時間>25秒;⑨肝頸靜脈返流征陽性。

(2)次要條件:①踝部水腫;②夜間咳嗽活動后呼吸困難;③肝腫大;④胸腔積液;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/3;⑥心動過速;⑦治療后5天內體重減輕>4.5kg。

同時存在2個主項或1個主項加2個次項,即可診斷為心力衰竭。

二、中醫證候分型

1.慢性穩定期

(1)氣虛血瘀證:氣短/喘息、乏力、心悸。倦怠懶言,活動易勞累;自汗;語聲低微;面色/口唇紫暗。舌質紫暗(或有瘀斑、瘀點或舌下脈絡迂曲青紫),舌體不胖不瘦,苔白,脈沉、細或虛無力。

(2)氣陰兩虛血瘀證:氣短/喘息、乏力、心悸??诳?咽干、自汗/盜汗、手足心熱、面色/口唇紫暗。舌質暗紅或紫暗(或有瘀斑、瘀點或舌下脈絡迂曲青紫),舌體瘦,少苔,或無苔,或剝苔,或有裂紋,脈細數無力或結代。

(3)陽氣虧虛血瘀證:氣短/喘息、乏力、心悸。怕冷和/或喜溫、胃脘/腹/腰/肢體冷感、冷汗、面色/口唇紫暗。舌質紫暗(或有瘀斑、瘀點或舌下脈絡迂曲青紫),舌體胖大,或有齒痕,脈細、沉、遲無力。

臨床癥見咳嗽/咯痰、胸滿/腹脹、面浮/肢腫、小便不利,舌苔潤滑,或膩,或有滑脈,為兼有痰飲證。

2.急性加重期 

急性加重期患者多在上述基本證型基礎上出現陽虛水泛、水飲凌心甚至喘脫或痰濁壅肺。

(1)陽虛水泛證:喘促,心悸,痰涎上涌,或咯吐粉紅色泡沫樣痰,口唇青紫,汗出肢冷,煩躁不安,肢腫。舌質淡暗,苔白水滑,脈細促。

(2)陽虛喘脫證:喘息不得臥,煩躁,汗出如油,四肢厥冷,尿少,肢腫。舌淡暗苔白,脈微細欲絕或疾數無力。

(3)痰濁壅肺證:咳喘痰多,心悸,動則尤甚,或發熱、惡寒,尿少肢腫,或頸脈怒張。舌暗或暗紅,苔白膩或黃膩,脈細數或細滑。

三、西醫分型:

可分為左心衰、右心衰、全心衰;慢性心衰穩定期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;收縮性心衰和舒張性心衰;

四、鑒別診斷:

中醫鑒別診斷:與肺脹相鑒別,后者亦可表現為勞力性呼吸困難,但多表現為喘息氣促,伴有咳嗽咳痰,胸部膨滿,憋悶如塞,肺脹前期多無下肢水腫,結合病史及癥狀鑒別。 

    西醫鑒別診斷:與支氣管哮喘相鑒別,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在夜間發生陣發性呼吸困難,稱為心源性哮喘,應當與支氣管哮喘鑒別,前者多鑒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,發作時必須坐起,重癥者肺部有干濕啰音,甚至咯粉紅色泡沫痰,后者多見于青少年,發作時雙肺可聞及典型的哮鳴音,給予支氣管舒張劑可立即緩解,結合支氣管激發試驗及血漿BNP水平測定有助于鑒別。

五、治療方案:

中醫治療:

(一)中藥湯劑內服:

1.慢性穩定期

①氣虛血瘀證治則:補益心肺、活血化瘀。推薦方藥:保元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。人參、黃芪、茯苓、白術、桂枝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柴胡、枳殼、牛膝、桔梗、甘草等。

②氣陰兩虛血瘀治則:益氣養陰、活血化瘀。推薦方藥:生脈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。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生地黃、黃精、玉竹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柴胡、枳殼、牛膝、桔梗、甘草等。

③陽氣虧虛血瘀證治則:溫陽益氣、活血化瘀。推薦方藥: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。人參、制附子、茯苓、白術、炮姜、芍藥、桂枝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柴胡、枳殼、牛膝、桔梗、甘草等。

2.急性加重期

①陽虛水泛證治則:溫陽利水,瀉肺平喘。推薦方藥: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。熟附子、白術、白芍、豬苓、茯苓、車前子、澤瀉、葶藶子、炙甘草、地龍、桃仁、煅龍骨、煅牡蠣等。

②陽虛喘脫證治則:回陽固脫。推薦方藥:參附龍牡湯加味。人參、炮附子、煅龍骨、煅牡蠣、干姜、桃仁、紅花、紫石英、炙甘草等。

③痰濁壅肺證治則:宣肺化痰,蠲飲平喘。推薦方藥:三子養親湯合真武湯加減。炙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、款冬花、地龍、葶藶子、車前子、桃仁、杏仁、炙枇杷葉、制附子、白術、白芍、茯苓等。

(二)中成藥及注射劑治療:

中成藥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,常用的藥物有:芪藶強心膠囊,養心氏片,麝香保心丸等。

注射劑類藥物主要以活血化瘀、利水通脈為主:心脈隆注射液,丹紅注射液,注射用血栓通等。

(三)中醫外治法:

①穴位貼敷。②耳穴壓豆。③中藥泡洗。④灸法。⑤飲食調攝。⑥情志護理。⑦氣功養生。

西醫治療:

以控制危險因素、抑制神經內分泌及改善體液調節,抑制心室重構、增加心肌收縮力、改善癥狀及提高生活質量,降低遠期死亡率為治療原則,頑固性衰符合條件者可行CRT等治療。常用藥物有:β受體阻滯劑,ACEI/ARB,醛固酮拮抗劑,利尿劑,洋地黃,ARNI類藥物等。

六、護理:

1.飲食調理:適宜低鹽、低脂、清淡、易消化等食物,少食多餐;對水腫者,限制水和鈉鹽的攝入;忌食辛辣、醇酒、咖啡之品。

2.情志調理:重視情志護理,避免情志刺激;加強疾病常識宣教,正確認識疾病,學會心理的自我調節,避免焦慮、緊張、抑郁、恐懼等不良情緒,保持心情舒暢。

七、療效評估

(一)評價標準 

1.臨床近期治愈:心功能糾正至I級、癥狀、體征基本消失。

2.顯效:心功能進步2級以上,癥狀體征及BNP(或NT-proBNP)、EF、6分鐘步行試驗等指標明顯改善。

3.有效:心功能進步1級,癥狀體征及BNP(或NT-proBNP)、EF、6分鐘步行試驗等指標有所改善。

4.無效:心功能無明顯變化,或加重或死亡。

(二)評價方法  

根據患者入院和出院當天病情按照療效標準進行心衰療效評價。心功能評價根據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(NYHA)心功能分級方案。